原创 龙田有雨 南山古社 2019-06-27 21:50
更习惯听音频的朋友可以请点击下面这个链接,或者在喜马拉雅搜索“古社村夫”,即可收听。
http://m.ximalaya.com/sound/193924129
原文:
◇桓公五年
【经】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
夏,齐侯郑伯如纪。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
葬陈桓公。
城祝丘。
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
大雩。
螽。
冬,州公如曹。
【传】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卒,再赴也。于是陈乱,文公子佗杀大子免而代之。公疾病而乱作,国人分散,故再赴。
夏,齐侯、郑伯朝于纪,欲以袭之。纪人知之。
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王为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周公黑肩将左军,陈人属焉。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以当陈人,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王卒顾之,必乱。蔡、卫不枝,固将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从之。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
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祝聃请从之。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且问左右。
仍叔之子,弱也。
秋,大雩,书,不时也。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
过则书。
冬,淳于公如曹。度其国危,遂不复。
鲁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年。这一年的正月,陈国发生了内乱。当时陈国的国君陈桓公病危,而他的弟弟公子佗却在这个时候杀了陈桓公的儿子太子免(音“问”),很明显,他想要当国君,陈国因此而大乱。以至于两次派人来鲁国报告陈桓公去世。对于陈桓公的死,《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有不同说法,说是陈桓公先是在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失踪了,找不到,只能判为国君死亡,于是派人前来鲁国报告国君去世。过了十几天,到了鲁桓公五年的正月初六,发现了陈桓公的遗体,于是又派人来报告一次。
夏天,齐僖公和郑庄公想着要对纪国图谋不轨,因此两人假惺惺地一起去访问纪国,但是我们知道,当时的郑国和齐国都算是位高权重的大国;而纪国呢,据传是炎帝后裔封国,姜姓,在夏朝时候就已经存在,历经夏商周三代,可以说是超长待机,历史悠久。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纪国却是一个小国。俗话说得好,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你齐僖公郑庄公都是一方霸主,却一起来访问纪国,能有什么好事儿吗?因此,纪国人就察觉到了齐僖公和郑庄公的小九九。至于接下来事情如何发展,得等到明年也就是鲁桓公六年才会揭晓。现在,我们还是接着说今年即鲁桓公五年的事情。
这一年夏,周桓王派大夫仍叔的儿子作为使者来鲁国访问。因为此人年纪非常小,所以《春秋》称呼他“仍叔之子”,讽刺周天子派一个都还没有行冠礼的小娃娃来鲁国访问。《左传》把这个事情放到了后面说,至于原因,有说法说这是因为年轻人爱玩,夏天来了,直到秋天才回去,所以把这个事情放到快要秋天的时候记载。另外有说法认为,他是为请鲁国出兵而来的,但是鲁国没有出兵,所以把这事儿放到了后面说。要鲁国出兵干嘛?我们接下来就说。
前面我们说过,郑国国君担任周天子的卿士,但从周平王时候开始,周天子就有意识地要分郑国的权力,引起了郑国的不满,于是有了“周郑交质”的事件。但是,周天子削弱郑庄公权力的计划却并没有停下,公元前715年,周桓王任命虢公为卿士,郑庄公担任左卿士,而虢公担任右卿士。终于,到公元前707年,也就是这里的鲁桓公五年,夏天,周桓王夺取了郑庄公的权力,不让他当卿士了。我们知道,郑庄公也不是吃素的善茬。你夺我的权?行啊,那我不来朝见你,你来咬我啊。周桓王说,我还就来咬你了。
于是,秋天,周桓王就亲率大军,再纠集了蔡国、卫国、陈国,讨伐郑国。周桓王自己指挥中军;虢公林父指挥右军,同时指挥蔡国、卫国两国军队;周公黑肩指挥左军,同时指挥陈国军队。
而郑国这边呢,郑庄公的儿子公子突就跟郑庄公建议说:“父亲啊,我建议我们用左方阵来专门针对蔡国和卫国的军队,用右方阵来专门针对陈国的军队,为什么不专门针对周桓王的军队呢?因为陈国刚刚发生了动乱,他们的军队士气低落。所以如果我们先进攻陈国的军队,他们一定会溃败逃跑,周天子的军队这个时候一方面要顾及陈国军队,一方面又要与我们作战,肯定就会陷入混乱。周天子军队混乱了,蔡国和卫国的军队肯定就挡不住我们的进攻,进而争先逃跑。这样下来,我们只需要集中兵力攻击周天子的军队,就可以取胜了。”不得不说,公子突非常有军事头脑,在鲁隐公九年,郑国抵御戎人入侵的时候,也是采纳了公子突的策略取得了胜利。
郑庄公一听,这主意好!准了!听取了公子突的建议,让太子忽指挥右边方阵,祭仲足指挥左边方阵,原繁、高渠弥则跟随着郑庄公指挥中军。
双方在繻葛摆开阵势,郑国这边摆出了鱼丽阵。关于这个鱼丽阵是什么样是阵法,说法很多,我查了下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军事通史》,里面解释鱼丽阵说,首先,对于三军而言,是两翼靠前,中军稍后,呈一个倒“品”字形;其次,在三军各军阵内,将战车布置在前面,而步兵则分组配置在战车的两侧和后面,以使得战车和步兵相互配合。
阵势摆好,擂鼓冲锋。果然,蔡、卫、陈三国军队很快溃败,周桓王军队被郑国三军夹击,大败。而且在厮杀的过程中,郑国大臣祝聃用弓箭射伤了周桓王的肩膀。祝聃请求要去追逐已经溃败的周桓王军队,却被郑庄公制止了。
郑庄公不愧老谋深算,他摆出高姿态说:“哎呀,点到为止,点到为止。君子是不会过于占人家上风的,更何况对方是周天子,我们怎么可以这样欺负人家呢?我们迎战也是迫不得已,既然已经让国家免于灭亡了,那就足够了。”
晚上,他又派出祭足去慰问周桓王以及天子群臣。面子功夫做得十足,表现得非常具有君子风范。反观周桓王,郑庄公去朝见他,他对人家无礼,接着在鲁隐公十一年的时候赏赐郑国土地的过程中又赏赐自己都没法控制的土地。然后又毫无理由地罢免郑庄公卿士,他都没想到,遵守礼制,维护的恰恰是自己的权威。表面上表现得遵守礼制,不仅是给郑国看的,更重要的是要做给诸侯看,但是他压根就没想到这一点,只顾着耍自己的小脾气。结果这次讨伐郑庄公又打了败仗,搞得是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天子权威,荡然无存。
秋天时候,鲁桓公举行了求雨的雩礼。《左传》认为,这个时候举行雩礼是不合常理的,因此《春秋》记载下来。为什么不合常理呢?因为,“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根据礼制,在惊蛰的时候举行郊祭,以预示着可以耕种了;到夏历四月,东方苍龙七宿中的星宿出现的时候,举行雩祭,以祷告上天希望能够普降甘霖,让农作物顺利生长;到秋天夏历七月,肃杀之气来临,而这个时候,已经秋收,所以举行尝祭,已祈祷上天品尝新收的粮食;夏历十月,天气寒冷,昆虫冬眠,万物已成,此时举行烝祭,以祈祷感谢上天对这一年的恩赐。如果过了这几个规定的时间举行祭祀,《春秋》就记载下来。而现在是秋天却举行雩祭,显然是违背常理的。
说到这里,又要啰嗦一句。前面我们曾听到中国古代天文学非常发达,咱们的祖先,创造了自己的一套方式来观测天象。他们把星空分为二十八个区域,称为二十八宿,每一宿都有若干颗恒星。这二十八宿,又分为四组,而每一组,又根据假想的线条联系起来构成某种生物的形象,于是就有了四象,分别是东方七宿为苍龙,西方七宿为白虎,南方七宿为朱雀,北方七宿为玄武。而这二十八宿,出现在天空中的时候又随着季节变化有不同。《左传》这里所说的“龙见而雩”,就是指的东方苍龙七宿中的星宿出现在天空的时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冬天,州国国君因为国内有难,逃到了曹国。这个州国,据称也是炎帝后裔封国,姜姓,地理位置在今天山东省安丘县东北的淳于城,后来灭国后,他们的后人也称淳于氏。而曹国,则为周武王弟弟振铎的封国,因分封在曹地,故名曹国,都城为陶丘,即今天山东省菏泽市的定陶县。这是一块宝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然而曹国占据着这么一块宝地,却并没有成为大国,反而成为了诸侯眼中的肥肉,在春秋之中成为了大国争霸兼并的猎物。这些大国小国的走向,我们将来鲁桓公六年继续讲述。
如果您觉得本文可读,请分享到朋友圈,谢谢大家。
《左传》桓公四年讲座文字整理版
《左传》隐公元年讲座内容
图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股票配资代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