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回老家,刚进村就被村里的热闹劲儿惊到了。原来是宅基地的事儿闹得大家不得安宁。
走进村子,一眼就瞧见王叔家院子的墙上贴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急售,十万元砍价” 。这王叔也是,家里两个儿子都在城里安了家,他自己也想着去城里享享清福,便打起了卖宅基地的主意。可他没想到,这张纸条一贴出来,就像捅了马蜂窝。
隔壁的李婶,那可是个火爆脾气,平日里就爱操心村里的大小事儿。一看到王叔家要卖地,顿时就炸了毛。她气冲冲地拿起扫帚,一边骂骂咧咧,一边追着王叔家的孙子满街跑。那小孙子吓得哇哇大哭,边跑边喊:“奶奶,我啥都没干呐!” 李婶哪管这些,嘴里念叨着:“你爷爷糊涂啊,这地哪能说卖就卖!” 一问才知道,镇上来人发了文件,严禁买卖宅基地,要是再有人敢卖,就得罚一大笔违约金。可即便政策摆在那儿,到了晚上九点多,村子里安静下来,隐隐约约还能听见老张媳妇压低声音打电话:“快带钱来,后院围墙我翻好了,趁着现在风声还没那么紧……”
村干部们也忙得焦头烂额,挨家挨户地跑,手里拿着政策文件,苦口婆心地跟大家解释。村支书老王,嗓子都快喊哑了,反复强调:“宅基地是集体的,不能卖给外乡人,这是铁规矩,谁都不能坏了!” 可还是有人心里不服气,私下里算账:“我家那破瓦房,要是碰上拆迁,最多也就补两万块钱,卖给城里人,少说也能多拿好几万,多划算呐!” 村里的老人们听了,只是无奈地摇头。张大爷颤颤巍巍地说:“九八年洪水,你们还记得不?王叔家房子塌了,没地方去,只能在村头搭个棚子,风里来雨里去,熬了整整半年呐!这宅基地,就是咱的根,卖了可就没退路了!” 如今,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去城里打工,都觉得城里灯红酒绿,挣钱容易。可老人们心里明白,真要是在城里遇上失业、生病这些糟心事,没了老家的宅基地,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其实,宅基地能带来的收益远比大家想象的多。东头的王会计,向来消息灵通。他神秘兮兮地跟大家说:“咱们组去年搞农家乐,一分钱没出,年底光分到的股金,都够买三头牛啦!” 大家听了,眼睛都瞪得老大。要是宅基地租赁政策能放开,地租加上分红,不仅够在城里交房租,说不定还有剩余。不过,政策文件里也写得明白,城镇户口的子女只能继承老屋,还得定期修缮,不然就可能被收回。就说北沟村的那户人家,房子漏雨没及时修,结果宅基地就被集体收回去了,后悔都来不及。
农村的地,关键时候真能救命。去年,老周在工地干活,不小心摔断了腿。没办法,只能回村养病。他在院子里种上菜,养了些鸡,没想到,光卖韭菜就挣了好几千块。他媳妇感激地说:“多亏了这老宅子,要是早卖了,我和孩子就得跟着他睡临时板房,哪还有现在的安稳日子!” 城里人每个月交房租、物业费,那费用高得吓人。可在咱们农村,水电便宜,生活成本低。就算在外面创业失败了,回到老家,最差也能搭个棚子,不至于流落街头。
子女继承宅基地也有不少讲究。我表弟,前几年转成了城市户口,听说新政策后,专门回村学起了盖房手艺。他天天拿着尺子,在老家的房子前量来量去,嘴里还嘟囔着:“这新政策说得明白,房子塌了不修,宅基地可就没了。我得把每次的维修记录都记在手机备忘录里,可不能马虎。”
最近,县里在搞土地测绘,无人机天天在头顶嗡嗡飞。李老师是村里的文化人,他告诉大家:“这是要给每块地编号造册,就像给地办‘身份证’,以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都得按这个来。” 可乡亲们心里还是不踏实,万一政策突然变了可咋办?王会计倒是看得开,他摆摆手说:“上面文件每年都有,这次写得可比往年详细多了,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大家就放心吧!”
我家的老宅院,开春的时候母亲特意请人刷了白灰,看上去焕然一新。母亲每个月都要仔仔细细地扫院子,她常说:“这是留给孙子的退路,不管什么时候,老家的根不能丢。” 表哥在省城当会计,收入不菲。可去年,他特意请假回来办了农转非手续,就为了保住老家宅基地的继承权。现在,村里再也没人敢轻易贴卖地广告了,就连微信朋友圈里那些关于卖地的消息,也都删得干干净净。
前天路过王叔家,发现那张“急售”纸条已经被雨水泡烂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写着“招合作伙伴,详情问村委”的新纸条。恰好李婶扛着扫帚路过,这次,她没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看了一眼纸条,便默默地走开了。看来,大家都渐渐明白了宅基地的重要性,也开始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信在合理的政策引导下,村里的宅基地能发挥更大的价值,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机遇和保障。
股票配资代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