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起“修道”两个字,脑子里跳出来的画面,不是老道士在山顶上打坐吐气,就是在深山老林里画符炼丹。要么神神叨叨,要么飘在天边。但你要是认识了刘一明,可能就会改观了。这个清代的道士,不但不搞神秘,还特别爱讲理。他的道,不是让人“飞升”的,而是让人“明理”的。他自己说过:“修道如做人,做人不明,道何由成?”一句话,点醒了多少迷在“神仙世界”里的人。
刘一明是甘肃陇西人,生在1734年,活到了1821年,这一活就是将近九十年。他年轻时其实并没一开始就修道,反而是个典型的儒生——读书、写字、讲道理、考功名,样样来。但人到中年,他突然转了个弯,说要“修真”。这个“真”,不是“真神仙”的意思,而是《道德经》里说的“返本归真”——找回内心最初的那份清明。
他说自己“以儒入道”,什么意思?就是说,他不是一头扎进了神秘主义,而是从儒家的修身做起,讲究品德、讲究理性,再一点一点走入道的深处。他特别尊重张三丰和王重阳这两位前辈道士,尤其推崇龙门派,也就是全真道的一个重要分支。
全真道讲究的,不是你烧几根香、磕几个头,而是你是不是个诚实人、有没有清心寡欲、能不能静下心来修养身心。刘一明在《性命圭旨》中写得特别明白:“修道者,先修心。”这不是玄,而是很实在。
他一辈子最让人佩服的,不是“飞升”,而是“写书”。他写了几十本书,最出名的是对《悟真篇》《参同契》《黄庭经》等内丹经典的注解。这些书原本就够拗口的了,全是诗词、隐语,没个老师讲解,根本看不懂。但他不是简单地翻译,而是边读边讲,边讲边分析,一步步带着你走。他写这些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装高深,而是为了让后来人不走弯路。他说:“大道不远人,难者不讲理。”只要讲明白了,每个人都能走这条“道”。
拿他讲《悟真篇》来说,原文里有一句:“不知铅汞义,枉费岁月多。”很多人一看,就以为他说的是炼金属、炼丹药。可刘一明告诉你,不是!“铅汞”其实是身体里的精气神,“炼丹”是比喻修炼内在。外丹是物,内丹是心。他说:“丹不在炉鼎中,乃在身心内。”这就拨云见日,原来道教说的那些“仙丹”,其实是心法,是精神的炼养。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他特别反感那种“神秘化”的修道方式。有人打坐两天,就说自己“阳神出窍”,有人闭关一月,就自称“见性成仙”。刘一明在《指玄篇》中直接指出:“不明理者,最易着魔。”他要让你明白,修道没有捷径,得从修身做起,从改毛病、养精神、去贪欲、存善念开始。
有意思的是,他虽然是个道士,但特别喜欢用儒家的话来讲道理。他说:“学道如治国,先除奸邪,后安社稷。”一个人要想修道成功,就得先扫清自己内心的“奸邪”,也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些心病,才有可能“安社稷”,也就是身心和谐,通达大道。他也常引用《大学》里那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话,说起来像鸡汤,但在他那儿就特别真,因为他不是说说而已,而是一辈子都在这么做。
刘一明也教学生,但他从不收“香火钱”,也不搞“拜师送锦旗”这一套。他挑徒弟的标准,就是一句话:这人有没有“真心”。他说:“真心者,道可传;妄心者,学无益。”他最怕的,是那种一边嘴里念经,一边脑子算计香火钱的人。他甚至说过:“修道之人,不明良知,不如耕田种地。”
他一生没有大张旗鼓地“创派”,也没有“神迹传说”,可他留下的文字,却代代传诵。今天你去书店,还能看到他写的《性命圭旨》《悟真篇注》《太上老君内观经注》……有些已经变成了当代“内丹养生课”的教材。他其实像个老实讲课的老师,坐在屋里,一本正经地告诉你:这个世界再复杂,做人还是要正心诚意;修道再玄妙,说到底还是养精蓄锐、清心寡欲。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很多人今天一看到“修炼”,就以为是邪教,其实正统的道教从来不那样。刘一明就说过:“大道自然,不可强求。修之以诚,行之以恒。”不靠忽悠、不靠表演,靠的是日积月累、一点点练出来的身心修养。他常说:“得道者,必先得理。”这话听起来有点儒,但也最有力量。
有人说他是“道门大儒”,有人说他是“内丹宗师”,其实他自己只是说:“我不过是一个愿意讲明白道理的修道人。”他没有封号,没有头衔,却赢得了后世无数人的尊敬。有人说,看他的书,就像是有个老人坐你对面,语重心长地劝你:别急,别浮躁,好好修身,慢慢来。
在他晚年,他常住青城山、终南山一带,传道授徒,不为名利,也不求虚名。他曾写下一句:“道在人心,非在他求。”这八个字,是他一辈子的写照。
如今网络时代,人心浮躁,人人焦虑。如果你觉得内心疲惫,不妨翻翻刘一明的书。你可能不会成仙,但可能会活得更清醒一点。他不教你逃避现实,只是告诉你:“真正的力量,是安住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股票配资代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