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广州琶洲的广交会刚开门,北京那边海军公开了福建舰海试的新画面,说电磁弹射测试有阶段性进展。华盛顿继续维持、调整对中国产品的加税名单,布鲁塞尔还在推进对中国电车的临时关税。这些消息放在一起更像是各方在不打仗的情况下先把市场的门管紧。
先说一个实打实的事。美国在2024年5月把中国电动车的对美关税调到100%,太阳能、钢铝等品类也加码,然后把税和审查跟产业安全挂一起。因为这个,中国企业去美国卖货的成本一下子上来了。简评一句,这不是枪炮,是把你进门的路堵住。接着看另一个事,芯片这块的管控还在往上加。
美国在2022年10月、2023年10月两次更新对先进芯片和设备的出口限制,相关公司像ASML、英伟达都被要求管住高端货的去向。同样,设备和软件的服务也被细化,很多更新不让远程推送。结果就是,不打仗也能让对手难受。再说回大家都关注的台海,一些俄媒、智库文章都在讨论,一旦有冲突,欧美会怎么用制裁。
这事儿有样本。自2022年2月俄乌开战以来,美欧对俄罗斯上了金融、能源、科技多条线的限制,部分银行被限制用SWIFT,石油海运有价格上限在2022年12月5日落地,海外资产冻结也跟着来。因为这个,动手的一方往往先被全球金融系统卡住。同样的逻辑,围绕台海的讨论里,制裁预案是热门话题,这比军舰走到哪儿来得快。
再看中国这边的底子。联合国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都显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产出占比大概三成,手机、光伏、汽车这些出口连年增长。所以说一句明话,真要比消耗和补给,中国在这块不软。产得出,还得有人买,这就落到需求上。
国内这两年房市降温,家电、材料、家具的订单受了影响;外面也不全顺,比如欧盟在2024年7月对中国电车加征临时关税,企业算账更难。因为这个,产出强没错,但买家的门槛在变。过去大家老担心的能源通道问题,也该重新看一眼。
现在中国的原油进口更分散了,俄罗斯、沙特、伊拉克、巴西都有;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已经在用,和卡塔尔签的LNG长期合同在2022到2023年陆续敲定。路更多、备得也多,这一块的风险比以前低一些。接着说,海上通道还是要盯,因为船要走马六甲、南海这几条线。
马六甲、南海航线一直拥挤,美日澳的巡航也常态化;中国在南海、印度洋的补给点建设加快,但谁也不能说完全稳。这块是要防,但不一定是眼下最急的。同样急的是订单和付款,这在俄乌之后已经见过,航运、保险、结算的限制能很快生效。
一旦被禁用关键软件、支付管道、保险,出口就会卡在码头上;船走不了,货到不了,钱也回不来。企业真正害怕的是账收不回、货出不去,这比枪响更要命。稳内需、稳外需要一起做。国内这边怎么补,就看政策落地的速度和力度。
今年不少省推了消费券、以旧换新、汽车下乡,新能源车、家电出海和县城市场也在扩。因为这个,盘子能稳住一部分,但力度还得接着加,别三天热、两天冷。外面也要拓,而且要挑能把钱安全收回的地方去做。
东南亚、中东、非洲这几年订单确实在涨,阿联酋、沙特的新能源合作推进得也快,共建项目带来的设备和服务需求在加。再说一句,走出去不只看规模,要把风险条款谈细,合同、结算、保险先谈死,不然前面赚的,后面可能吐出来。还有一块是技术,要能自给,别被卡。
现在光刻机、芯片设计软件、先进芯片还在补课,但电力设备、光伏、储能、工程机械这些已经能自给自足,还能外卖。所以思路很清楚,把强的地方再做强,把不够的地方先做到能用,别人封一手,我们就多走几手。这就是下棋,讲的是耐心和准备。
同样要提醒一点,外部的“去风险”就是把订单往外搬,内外都要想办法接住。因为这个,政府要把清单、白名单做细,企业要把合规做严,金融机构要把通道备份好。民生要跟上,消费得有信心,就业得稳,这些都是需求的源头。
回到现场。广州的夜里,小雨刚停,码头地面还在反光,吊机把一排国产储能柜稳稳吊上远洋船,工人把最后一份装箱单盖章,司机合上车门,抬头看了一眼航线屏。下一程,这些柜子能在更远的地方顺利落地、顺利结算吗?
股票配资代码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